手機:13940822685
15942625550
傳真:0411- 82300358
郵箱:zare88@126.com
地址:大連市中山區城市廣場B座805室

對話郭宇航:有上市公司董事長以億為單位在配
郭宇航,這個被新華社稱為“喜歡折騰事情的人”,眼下正忙于點融網的事情。而過去2年,他更多以“星合資本董事長”的身份出現,專注于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業和投資。
業內人士都知道,郭宇航是一位研究性創業者,同時與監管層保持良好溝通,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行業風向標。
在本期對話中,從未來數年的投資趨勢,到金融科技領域的風向;從點融網危機,到投資回報,他都有所談及。當然更多還是他在區塊鏈領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甚至他對幣價的預測……
談金融科技:持牌和規范是關鍵
馮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GDP增長預期目標6%-6.5%。從投資機構角度看,您認為2019年有哪些結構性的趨勢?哪些賽道值得布局?
郭宇航:從投資角度我認為還是兩個原則,緊跟一些抗周期和政策敏感性弱的行業,類似于大健康、科技類、消費類。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上轉。目前整個大環境對政策的敏感度越來越高,經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大家普遍會有謹慎的心態。有錢的也不投了,沒錢的更不用說了。
還有,緊跟政府的產業政策,也是未來三五年的趨勢。
馮軍:星合資本一直是關注金融科技領域,但國家很重視金融風險,那么在金融科技領域有什么變化?
郭宇航:我認為金融科技領域有幾個變化,2016年以來,變化越來越明顯。就是真正以科技和創新這兩個關鍵詞為主導的發展方向要告一段落了,更多的是持牌和規范,到2018年,這兩個轉變已經確定了。未來三五年,持牌和規范這兩個關鍵詞還是主流。
金融科技里面,P2P、眾籌,包括之前給銀行做助貸,不管是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基本上非持牌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空間越來越小。
馮軍:您認為下一步P2P監管會是什么樣的趨勢?
郭宇航:保守+穩健吧。現在的監管和2016年之前比會更趨于保守,更趨于防范風險。所以,以創新創業的周期來講,從鼓勵創新、容忍風險轉向比較明顯。從監管角度來說,它會淡化創新的提法,更多的強調風險。以P2P為例,幾千家新創公司這種現象,可能一去不復返。但是最終剩下來的幾百家頭部公司,反倒會瓜分巨大的市場份額。這里面還是有大量的機會。
馮軍:實際上大家觀察到的一個趨勢,去年京東等科技公司都在去金融化。
郭宇航:我個人還是認為,科技類企業跨界進入金融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但是它天然的有些缺陷。比如,科技類企業進入金融行業后,沒有經歷過金融風險的周期。人才儲備、基因等各方面也有缺陷。所以,一旦進入監管轉向控制風險的時候,科技類企業馬上就喪失了騰挪的空間和錯誤的容忍度。所以科技類企業,最好的也就能做成金融機構的助貸,用科技賦能的方式參與金融,而不是金融成為主導。
馮軍:具體到您自己,從點融網到星合資本,從P2P到區塊鏈,您能講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轉變嗎?
郭宇航:今年1月發布的網貸管理新規(注:《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簡稱“175號文”),已經把未來的發展框架全都畫好了。創業的最大魅力在于不確定性,從0到1;當你這個1確認了,后面加幾個0的問題的話。對于創業者來說,無非就是一個規范,平穩過渡到由職業經理人主導的過程。創新空間和不確定性越來越小。所以,投資就是一種參與創新的一種方式,所以2016年我開始做星合資本,2017年做了第二支金融科技基金,今年考慮啟動第三支。但是可能會稍微放大到科技賦能金融、消費、大健康等。還是會以科技為主題,在金融領域之外拓展一些新的機會。
馮軍:點融網目前是否存在危機?
郭宇航:和最好的時候相比,點融現在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之前我們一直比較順,外界的期待也比較高。2016年之前,我們還是很穩健的,有如履薄冰的感覺。2016年后,我們比較成熟,在擴張速度上還是過于激進,有很多非盈利但很好前景的業務,我們關注的很超前,這種超前在市場嚴峻的情況下,都是負擔。
我們自己復盤過去2年,還是有很多值得反思的時候。不要過度地去想象沒有發生的事情,非常務實地著眼于眼前,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點融不是沒錢,而是變現的時間超出預期。
談區塊鏈投資:行業的野蠻程度出乎我預料
馮軍:您是如何關注到區塊鏈的,有什么故事嗎?
郭宇航:2014年開始關注比特幣,2015年,點融網就有了獨立的區塊鏈團隊,當時我們是第一批加盟IBM Fabric的機構之一。聯盟鏈方面,我們也推出了自己的BaaS系統,已經獲得了一些行業的訂單。這都是我們2016年、2017年在做的事情,跟發幣完全沒關系。
馮軍:我梳理了一下星合資本過去一年,發現您還是在區塊鏈領域傾注的精力比較多。2017年“94”,是不是對您也有一定的影響?
郭宇航:是,有一定影響。不可否認,我們之前做,還沒有想到區塊鏈可以這么玩。也適度參與了交易型的機會,但是,最終還是回歸本源。所以,每次看到泡沫來臨的時候,實際上是一個市場教育的加速過程,回歸平淡之后就回來做實事。
我們自己總結還是,順勢而為,有交易性機會的時候,適度參與,保持一個對市場的接觸,也不會絕對說我到底是幣圈還是鏈圈。
這一個過程中,從機構角度來說,獲得回報是不變的王道,在市場由弱趨冷,這種180度轉彎后,也要保持一個獨立判斷,到底是從投機型的機會變成投資型的機會,或者說從短期機會變成長期布局。我們還是比較堅定的相信區塊鏈的未來,并不執著于說,交易型機會放棄了,我就要放棄這個行業,我們也不是這樣一種短視的機構。
馮軍:方便說一下在交易機會方面你們獲得的回報嗎?
郭宇航:我最早投資與token相關的項目,是在2017年8月份左右,還是在“94之前”,第一個項目有差不多80倍的回報,后續參與的項目,基本都是這個項目變現eth后進行的投入。到現在,有一些項目沒有退出來,市值也跌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拿的項目收益在玩。我也沒有動用我管理的金融科技基金去做,都是我個人的錢,因為當時在合規性和回報上面,是沒有辦法判斷。
馮軍:那您是怎么判斷這種交易性機會的時間節點呢?
郭宇航:其實還比較滯后的,我們17年8月份參與,過完年之后,市場趨冷,到6月份,我們基本上就開始收縮了。2018年8月份以后就不投項目了,跟整個行業的節奏基本同步。
馮軍:您從哪些因素或者看到哪些市場變化,從而進行判斷呢?
郭宇航:一是投資過程中有一些違反投資邏輯的事情越來越多的發生。比如說不提供協議。當時有家交易所,談得不錯,然后我們要求按照股權投資的邏輯提交材料和協議,它直接就拒絕。非常不可思議。從投資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基本的,需要提供的一些東西。它說沒有,你要么接受,要么就不用投了。
第二就是發現,我們曾經認為不錯的團隊開始有一些異常表現。再加上交易所生態,我覺得不健康,比如上幣費、頻繁改變規則等。
在這幾個前提下,我們就非常謹慎。尤其是交易所生態問題,導致你的退出,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就覺得這個事,不能這么玩了。
馮軍:這一年多跌宕起伏,經歷從混亂到沉寂、寒冬,您有過什么反思嗎?
郭宇航:反思之一就是,我們的系統預見性在下一波新機會出現時還是要加強,在整個行業瘋狂的時候,如何更早的預警。相對來說,我們現在跟行業節奏是同步,沒有太慢,也沒有太快。但是我們希望對新的事物的理解深度,要加強,尤其是團隊的獨立思考能力。投資過程中,不可否認,投資機構的創始人,或者主導人,他的判斷和傾向,會成為整個投資機構靈魂。
同時,我們知道投資邏輯是重要的,但是在喧囂的過程中并沒有特別堅持,還是有些項目是違背投資邏輯的。這樣的機會未來還會有,我們相信這次的經歷對于團隊總結,和未來的把握判斷會有很大的幫助。
馮軍:區塊鏈行業發生的一些事情,出乎過您的預料嗎?
郭宇航:整個行業的野蠻程度是出乎我預料的。這個行業所謂的大佬、知名人士,細究他的整個歷程,我們認為還是攫取過快。可以說行業很多人的底線,是超乎我們想象的低。這個是我們原來做投資,很難去想象的。在古典投資圈,有名有姓的投資人,即使他會有道德上的一些瑕疵、經歷,但是基本底線還是有的,大家都還是在一個規則圈里面玩。
但是在去年的區塊鏈投資里面,所謂頭部的機構也好,個人也好,他們最終呈現出來的群體素質是遠低于股權投資行業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有點出乎我預料。后來深究,和行業老人們去聊的時候,原來這個行業曾經也是一個很苦逼的行業,或者說曾經也是一個很low的行業,但是暴富效應,掩蓋了他們很多的問題。我們自己還是要去做更全面的審視。
馮軍:如果復盤一下,做區塊鏈投資和傳統的股權投資有什么異同?
郭宇航:我認為邏輯還是一致的。之前一切違背邏輯的事情,當你在被泡沫遮蔽雙眼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行業特有的特性。但事實上,現在的結論就是,它就是違背常識的。所以,還是要回歸理性,回歸常識。
馮軍:星合資本大概投了40個區塊鏈項目。將來會以一個什么樣的姿態進行區塊鏈方面的投資。
郭宇航:我們在區塊鏈方面的投資,還繼續在看,并沒有完全踩剎車,基本都是以股權投資為主要抓手,基本不再投單純的幣的項目,基本上還是關注它跟實業結合的可行性。我們會先問他一個問題,不發幣,你能生存嗎?如果它的商業模式里面token的的確確不可或缺的話,我們也并不排斥,但是那些純粹的幣的項目,基本上都摒棄掉。
談資產配置:有人以億元為單位在配置比特幣
馮軍:全球經濟進入新周期,去年以來權益類的投資市場基本都是熊市。您是如何看待數字貨幣投資的?
郭宇航:真正的幣圈里面,我相對還是謹慎地支持比特幣這項偉大的社會實驗。我不會拿太多的資金去參與,現在我也只持有比特幣。但是我還是堅定地相信,這個實驗最終還是會被證明是成功的。所以,我會謹慎地加大持有的力度,但是我也是在完全能夠承受歸零的風險范圍內,去做這樣的個人嘗試。目前還不會用機構的資金,去追漲殺跌。我們也會密切關注傳統二級市場的優秀人才,他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方式和節奏。
從樂觀角度看,加密貨幣和加密類的資產,會成為主流的資產配置手段;從謹慎角度來說,至少會成為配置手段中的一個重要選項。
馮軍:個人的加密資產配置,您怎么建議?
郭宇航:不建議中低收入的人去冒風險。高凈值人士,在資產類別選擇上相對比較迷惘的,房產不能投的前提下,在低10%的現金資產里面,做少量嘗試。根據你的風險偏好,在1%-10%之間,定一個投資比例,可以考慮,但不做投資建議。
馮軍:下一輪區塊鏈投資機會的時間點是什么時候呢?
郭宇航:可能是兩年以后
馮軍:那么您對幣價的預測呢?
郭宇航:目前,新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持有比特幣幾乎是不二的選擇。我看好的是,下一波持有比特幣的人有數量級的提升。比如由一千萬變成五千萬,甚至一個億。這個數量級騰飛的過程中,會有一波人口紅利。
馮軍:目前,傳統投資機構對這數字貨幣是什么態度?
郭宇航:大量地關注。不管是家族基金、傳統股權基金,還是另類資產配置的基金都密切關注比特幣。我身邊,比如說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以億元為單位在配置比特幣。我身邊一些從事互金行業的人,多多少少都在考慮,或者已經參與到比特幣的投資中去。本身比特幣交易在中國也是合法。這個情況下去考量人口紅利的話,是有機會。
馮軍:2017年是跑步進場,現在已經放慢了速度,有些謹慎。那么他們入場的通道或者方式,還有那些限制呢?
郭宇航:還是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大規模配置不太可能。交易所沒了,OTC交易受到銀行反洗錢的嚴格監管,便利性差很多。但是少量參與的機會還是有的,你只要不是出于規避法律的意圖去參與,我覺得作為一個另類資產的配置,還是有大量的人準備進去。
談區塊鏈創業:回歸技術本質
馮軍:區塊鏈技術下一波,或者說區塊鏈3.0,會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
郭宇航:大量政府主導的、行業主導的、偏實用型落地、解決具體問題的2B端的應用,會大量出現試驗性的案例。我相信會出現一些革命性的、示范效應的案例,會成為一些行業的標配和迅速普及。
這至少也是兩年為周期的試驗,就是回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本質。不再虛擬類的、金融的炒作。不管是政策環境、行業創業者,還是投資機構都會回歸這個邏輯。就是解決細分行業的實際問題,關注技術成熟度和完善度。大家都知道,區塊鏈技術并不完善,大家都會去解決TPS的交易頻率、安全性、和大數據結合隱私的授權機制等。又比如,行業落地方面,以前都是一條大公鏈解決所有問題,現在更多的關注公鏈設計之初,就是為一個細分行業做量身定制,去更偏解決實際問題,這已經是蠻明顯的趨勢。
馮軍:2B端的應用、跟行業的結合可能是大企業的機會。對普通創業者來說,從0到1這個角度來說,有什么樣的機會?
郭宇航:未來兩年,不是最好的時候,0到1的團隊,首先股權融資會很困難,其他融資方式已經走到瓶頸。除非是特別明星的項目,比如說姚班、姚期智這種帶有巨大光環的項目,才有機會。普通的團隊從0到1的創業很難,需要10倍以上的努力。
馮軍:區塊鏈和政策的關系您怎么看?
郭宇航:全球還是有短期的套利機會。大國與小國、區域之間,都還是有一定的監管套利機會,但是這種區間會越來越小。全球性監管政策會慢慢趨同,包括跟區塊鏈結合的融資行為的證券屬性、投資保護,對于明顯的欺詐行為的嚴格的追溯,在全球會形成明確的共識。
馮軍:那么中國在區塊鏈方面有什么機會呢?
郭宇航:中國在這方面只能做保守的觀望,很難成為這方面政策突破的引領方。因為跟中國目前整體的,金融監管的大環境相關。創業者想要在中國等到大的政策的風口的話,短期內不可能。
馮軍:由于區塊鏈金融強監管的屬性,會不會使得它失去一些想象力?
郭宇航:從防范風險的角度來說,這是必然選擇。在監管很難對新生事物的風險邊界奪精確把握的時候,它寧可殺錯,也不愿意放過。的確想象空間小,但是我們國家太大,動不動就涉眾。涉眾的金融活動,短期內都不會有太大的口子。
馮軍:您個人還會為區塊鏈鼓與呼嗎?
郭宇航:會,對于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始終比較樂觀。對于短期內的機會,有待觀察。
馮軍:您對區塊鏈創業者說幾句吧,比如現在處于什么樣的階段,有哪些新機會,或者鼓勵一下。
郭宇航:對于區塊鏈行業的創業者來說,一定要遠離它的金融屬性,盡量關注解決實際問題。就兩方面,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細分行業中的作用,如果這兩點做不到的,就盡量不要去嘗試,不要寄希望于與金融相關的暴富的機會,很容易把自己搭進去,遠離金融。
(來源: 區塊鏈plus)